主题教育 | 追寻红色足迹 涵养爱国情怀——中文系(珠海)党委举办实地研学主题党日活动

Body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不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5月27-28日,由系主任朱崇科、系党委副书记陈彪带队,中文系(珠海)组织22级同学赴新会、江门开展实地研学主题党日活动。
01
梁启超故居:强国梦 中华情

“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2023年正逢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国家之繁荣,民族之强盛,已如先生之所愿。5月27日下午,文珠师生走进新会梁启超故居,感受梁启超先生炙热沸腾的爱国情怀。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参与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反袁护国,以及晚年著书立说、成为一代文化巨擘……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进步,为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而奔走呐喊。放眼当下,先生的论述和思想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优秀文明的智慧结晶,引领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抚今追昔,任重道远。正如一个多世纪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写:“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责任在肩,更应责无旁贷地从先贤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生华章!
02
华侨博物馆:百年同心“侨” 万里家国梦

28日下午,文珠师生来到了广东省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华侨博物馆。博物馆由“序厅”“远赴重洋”“拼搏海外”“融通中外”“推翻帝制”“铸就丰碑”“追求光明”“中华儿女大团结”“结束厅”等九个部分组成,展示了江门籍华侨华人史迹。此外,侨博馆还陈列了《侨批中的党史》有关内容,充分讲述了五邑华侨华人与家乡、与新中国的动人故事,全面展现了侨胞代代相传的赤诚爱国心。
通过现场参观学习,文珠师生进一步了解了华侨华人艰苦奋斗、厥功至伟的创业史和辉煌史,深入了解了海外侨胞保卫祖国的英勇事迹。参观后,文珠师生纷纷表示要传承开拓进取的实干精神和华侨华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03
陈垣故居:赤忱报国 坚守气节
28日下午,文珠师生一行走进位于江门市棠下镇的一座晚清建筑,推开斑驳的木门跨进正堂,一幅毛泽东与一位儒雅老人在怀仁堂国宴上的黑白照片映入眼帘,照片上的老人正是这座建筑的主人——陈垣,这座建筑就是陈垣故居。
陈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与陈寅恪并称“史学二陈”,著作无数。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在北平做老师,常常勉励学生爱国,还利用史学研究作为武器,以古喻今,抨击敌伪汉奸,要“划忠奸之界,肃春秋之义”。
陈垣先生“赤诚报国”“坚守气节”“高龄入党”的一幕幕珍贵历史画卷深深触动着文珠师生,激励我们继承和弘扬陈垣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精神品格,不断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本次实地研学主题党日活动中,文珠师生从历史事件、革命英雄中看到了革命先辈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从红色历史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增强了砥砺奋进的信心和勇气!
活动感言
22级本科生吴蓝可:在滚滚东逝的历史洪流里,一切事物似乎都被裹挟而下,湮灭无闻。可叹的是,“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总有一些文化遗产能够记录历史的痕迹,承载文化的血脉。作为文字学习者和工作者,手中的笔力重千钧,现在我们能做的是好好学习承载历史传统文化,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思辨力、想象力,在以后更好地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及名人精神事迹,让后人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及精神力量,支撑民族梦想的实现。
22级本科生黄楠:虽身处北平沦陷,民族危机深重危境,却仍坚决与敌斗争。在他任校长之时,辅仁大学及其附属中学坚决拒绝执行挂旗、游行等无理要求,使辅仁大学成为当时沦陷区唯一未挂日本旗、不读日伪所编旨在进行奴化教育课本的大学,守住了最后一片净土。在大学讲坛上,他讲抗清不仕的顾炎武《日知录》,讲表彰抗清民族英雄的全祖望《鲒埼亭集》,以此自励,亦以此勉励学生爱国。他还利用史学研究作为武器,连续发表史学论著,抨击敌伪汉奸,显示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陈垣先生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中国脊梁”“民族风骨”。
22级本科生郑日宜:最令我动容的莫过于海外侨胞们艰难的奋斗史和不忘故土的家国情怀。近现代有许多中国人因动荡的时局、艰苦的生活等移民海外,他们发扬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奉献精神,开发矿产、修筑铁路、发展农业,为东南亚锡矿开发、美洲铁路修建、西方工业发展等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他们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但正如博物馆的主题所书:“根在侨乡。”侨,概括了他们远渡重洋、侨居他乡的漂泊,却无法表达他们的故土之思。有的侨胞在国外攒够了积蓄后重回故里,建设家乡;远在海外的侨胞则通过一纸“侨批”寄托家国之情。华人华侨在各个历史时期为祖国发展、家乡建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展现的风貌、凝结的精神令人感佩。
22级本科生龚楚婷:无论华侨流落何方,他们心中都有着一个深沉的思念——祖国。这种深沉的爱国之情是每个中国人融在骨子里的情怀。即使战火纷飞、时局艰难,他们亦不忘回馈祖国。那生于河清海晏的盛世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在中国奋进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时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叫嚣着娱乐至上迷失自我呢?前人之心怎可辜负,时代仍待吾辈建设。我相信在吾辈共同奋斗下,中华民族复兴将不会遥远。届时,中华民族将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22级本科生任佳雨:同是中国心,“同”是梁启超先生在与时俱进的“变”中的“不变”。在梁启超纪念馆,我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了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梁启超先生”在我脑海中不再只是“字卓如,号饮冰室主人,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这样的文字概念,在一张张老照片、一卷卷书信中,梁启超先生天才而曲折的一生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在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政坛上,他宣传变法、主张改良、趋于保守鼓吹立宪、密谋反袁……除此之外,文学、史学、哲学、佛学、图书馆学皆有建树……不管是在政界的活动还是学术界的成就,都是先生爱国、救国的强烈心愿的体现。“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先生的这句话在我耳畔久久回响,激励着我在自己的学习领域求精求进,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报效祖国。